農曆四月初四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吉日
文殊菩薩,意譯「妙吉祥」,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是過去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過去久遠劫已經成佛——龍種上尊如來。釋迦牟尼佛時,文殊菩薩隱大顯小,顯現為佛陀上首弟子,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其形象:手持慧劍,以智慧利劍斷煩惱;手持經典,代表智慧思維;騎獅子,喻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文殊菩薩的意義
據《法華經·序品》記載:在遙遠的過去劫,最後一位日月燈明如來生有八子,在他出家後,其八子皆捨棄王位出家。有一位叫妙光的菩薩很得燈明如來的讚賞,在燈明如來滅度後,妙光菩薩奉持《法華經》,廣宣此經。八位王子都成為他的弟子,相繼成佛,最小的王子就是燃燈佛,燃燈佛又為釋迦牟尼佛之師。此處妙光菩薩,即是文殊。
大乘教經典稱文殊菩薩為「三世佛母」,三世諸佛成道之母,因此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文殊菩薩在所有的菩薩中,是輔佐佛陀弘法的上首,是大乘佛教中智慧的象徵。若無般若智慧,則無以悟道成佛,在《放缽經》中,佛陀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可見文殊菩薩的尊崇,是為眾菩薩中的「第一菩薩」。
文殊菩薩的角色
文殊菩薩,帶果行因,本其無上智慧,廣作無邊佛事,於十方佛土中,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豈獨在娑婆世界助佛宣揚?不過,婆娑世界的眾生,因釋迦佛的介紹,始知文殊菩薩的偉大聖跡,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議。
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世尊一代時教中,凡大乘法會,無不參與,而且擔當重任。
在《華嚴經》中
文殊菩薩,以其甚深無上的智慧,宣說諸佛無盡功德,特別是在福城中說法,廣宣諸佛種種行門,種種功德,鼓勵大眾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並勸勉大眾,親近善知識,修學普賢殊勝行。先令六千比丘,發無上意,複令無量眾生,共發菩提心。
在《法華經》中
佛將開權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之時,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現瑞,照徹東方萬八千世界,令法會大眾,盡見彼土大道心眾生,及諸佛說法,四眾修行,成就道法,及諸佛涅盤,舍利起塔種種佛事。
時彌勒菩薩,及在會大眾,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幸而彌勒菩薩,念及文殊菩薩,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應曾見此稀有之相。因而請問文殊菩薩:「以何因緣,而有此瑞?」文殊菩薩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並敘述往昔于過去諸佛處,曾見此瑞,顯其本門深遠,曾為燃燈佛師:曾受持《法華經》滿八十小劫,故如今釋迦如來,放光現瑞,該是將說《法華經》。
在《楞嚴經》中
阿難尊者,示墮淫室,為摩登伽女,淫躬撫摩,將毀戒體之際,佛教文殊菩薩,持佛頂神咒,前往救護;並提獎阿難,及摩登伽女,歸來見佛,遂啟發楞嚴大教。
在《維摩經》中
維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問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維摩詰訶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彌勒菩薩等前往,諸大菩薩,亦各說曾被維摩詰訶責因緣,不敢前往。最後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謂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文殊菩薩率領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入毗耶離城,到維摩詰室,兩位古佛見面,旗鼓相當,遂展開一番妙論,令隨文殊菩薩前往大眾中,八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於共演諸佛不二法門時,令隨往大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不但以上諸經,世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經中,因文殊菩薩而發起的大乘經典,或以文殊聖號標立經題的經典甚多,特別是在般若會上,文殊菩薩處處現身說法,分擔世尊的辛勞,誠為世尊的權威法將、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如果你想要瞭解甚深的見解,也就是甚深空性的究竟意義,就一定要祈請文殊菩薩。過去許多智者大師們,都是依止文殊菩薩為他們的本尊,譬如宗喀巴大師等等,透過祈請文殊菩薩而證悟通曉了空性的意義。
所謂的「智慧」,這種銳利的、能夠通曉空性的智慧,並不是一般的聰明才智,而是「善能分別諸法相」的一種智慧。文殊菩薩可以給予我們的,就是這種特殊的、銳利的智慧。所以,如果你想要真正對中觀、空性的義理有所瞭解,不只是文字上或口頭上說說、名相上的瞭解,而是真的想要在心上通曉空性的意義是什麼,那你就一定要向文殊菩薩來祈請。
文殊菩薩的應現故事
深入瞭解文殊菩薩,就會發現他並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相反,只要跟他結緣,文殊菩薩總會給人驚喜,以意料不到的形象出現、用不可思議的方法來指引輪回苦海中的你我。文殊菩薩有十大願,其中一個講到,世人若是誹謗我,嗔恨我的,都與我有緣,我都要度他發菩提心。文殊菩薩的心量如此之大,顛覆常人的認知。
相傳,對來五臺山朝聖的人,文殊菩薩會迎千里,送八百里。沒有人知道文殊菩薩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形象出現,所以,應當對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心存善意與恭敬,不要錯過與文殊菩薩相遇的每一個可能。
《感應錄》中有一則貧女故事,說五台有靈鷲山,山下建靈鷲寺,每年春天,必設無遮大會(頌經懺拜法會)。凡參加者須隨喜功德,令來者所求滿願。北魏時,法會日來了一貧女,攜兒背子又牽了一條狗,剪一束頭髮交給主事者說:「我貧苦,無物可施,僅頭髮而已。」執事無奈收之。又說:「我時間緊迫,等不及開飯,先吃好嗎?」 執事給三份,貧女言不夠,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貧女說還少一份,執事覺得奇怪,連狗都有了,為何還欠一份?貧女指著肚子說:「還有一個,尚未出生!」執事起了嗔心,斥其貪得無厭。
瞬間,貧女湧現虛空,說偈雲:「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貧女變文殊,狗成金毛獅,二子為童男,侍立左右,又雲:「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捨棄,其如憎愛何?」法會大眾,慚愧有眼不識菩薩,頂禮懺悔,再求開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說畢隱而不現。
眾將所施秀髮建塔供養。明萬曆年初,塔頹,圓廣法師發心重建,掘得大士聖發數根,呈金黃色,但如舍利子,隨各人業障,所見不同。聞塔尚存,在大塔院側。
《楞嚴經》雲:菩薩示現,不欲人知,若洩露,則不知所終。文殊菩薩道場雖在五台,但無處不現,應化事蹟不少。
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又名法順,俗姓杜,人稱杜順。德重當時。其有弟子智沖,執意朝禮五台,屢勸不聽,乃付一密函並雲:「到五台,不見文殊再拆閱。」 智沖尋遍五台,渺無文殊蹤跡,詢問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順和尚是也!」轉身之際老翁已不見,急拆函,上有一有偈雲:「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更問彌陀!」
文殊菩薩近在眼前,朝夕相處,竟整天妄想,奔波五台,禮拜山坡而已!急忙趕回長安城,杜順和尚已圓寂了。正所謂有眼不識泰山!
文殊菩薩在眾生面前主要代表法,同時也以善知識的形象來啟發我們的菩提心,啟發我們的大乘心,啟發我們空性的般若正見,文殊菩薩其實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智慧身體。
當我們迴光返照觀察自心時,會發現心外一切境皆唯心所現,如果可以超越時空,超越有形,不依色聲香味觸法,不依眼耳鼻舌身意,而照見五蘊皆空,那我們當下就可以見到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十大願
曼殊室利言:
我有大願,以聖性力,
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減,
得入菩提,諸佛聖果。
第一大願
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四空五淨之主、八定四禪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釋諸天之主、四天四輪之主、諸神龍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護佛法之主、伽藍宮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剛堅牢之主、護國善神之主、大國小國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統領諸軍主、都攝所守主,所有水陸四生、胎卵濕化、九類蠢動、一切含靈,同生三世,願佛知見,或未聞我名,令願得聞,及聞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盡發菩提,回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眾生,以法藥世醫,救療諸疾,歷數算計,工巧博弈,世典文筆,歌詠讚歎,講論戲處,導以度人,隨類同事,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授,共我有緣,得入佛道。
第二大願
若有眾生,譭謗於我,嗔恚于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第三大願
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于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諂曲,邪見顛倒,及生淨行、不淨行,諸惡不善,願共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第四大願
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誑妄於我,譭謗三寶,憎嫉賢良,欺淩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第五大願
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從我不從我,見我不見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第六大願
若有眾生,常生殺命,作屠兒魁膾,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無有斷絕,世世相報,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離報對,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於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第七大願
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藍佛塔,禪房蘭若,獨靜之處,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薩諸佛形像,令他佈施,修立福祐,遍於法界,回向一切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師長弟子,修行苦行,節身斷食,持戒破戒,有行無行,和尚阿闍梨,教導稱說,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第八大願
若有眾生,廣造諸罪,墮於地獄,無有出期,經無量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生於五趣,先作畜生,將命還于前生,負物作駝驢豬狗,牛羊象馬,奴婢僕從,償他宿債,累劫倍命,還他倫盜,無有休息,我於五道,隨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於人,或作貧窮困苦,盲聾喑啞,最下乞人,于一切眾生眾中,同類同緣,同事同行,同業導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第九大願
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汙埿佛法,師長弟子,無慚無愧,用僧佛錢,菩薩財物,殺生偷盜,邪行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鬥亂,縱恣貪嗔,不揀良善,劫奪他財,拒諱謾人,不識善惡,廣造十惡,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還六處,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化變,當以救之,令得出離,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第十大願
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心等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願達菩提,登正覺路,大聖曼殊,以聖性願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虛空,常在如來清淨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眾生心識體性,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滅,得入菩提,諸佛聖果,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