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看歷史?其中有一個理由是,用了解歷史的方式以判斷未來。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現在、將來或許也會發生。這也是歷史故事耐人尋味之處。
以上這段算是前言,下面開始正題。
說書唱戲勸人方,我擺好書桌,您泡好香茶,今天再為您講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堪稱大明朝又一位賢后。
她乃名門之后,父親的名號享譽史學界;她做過王妃,甚至親自登上城門在一場家族內部的戰爭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她的督導與輔佐下,朱棣從燕王蛻變到隱忍進化成皇帝,最終也因為她的離去,朱棣將過往都幻化成了回憶。
說到此,想必各位看客幾乎都猜到了她的名號,她姓徐,史稱徐皇后,照理說「徐」并不是一個罕見的姓氏,但是檢索后發現,她居然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徐皇后」。
仁孝文皇后徐氏之正面畫像
今日,我們便繼續明朝后妃選輯的講述,今日之主角-仁孝文皇后徐氏,礙于篇幅,分上下兩輯,今為上輯。
徐達之女,謝再興之外孫女。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春,是為公元1362年3月5日,朱元璋手下大將,同時也是一起并肩作戰的好兄弟徐達,其家里被一名女嬰的啼哭聲劃破了原有的寧靜。已經三十周歲的徐達總算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得到一個可愛的女兒。提及徐達,或許有的朋友會說「聊聊燒鵝的故事吧?」作為特別喜歡明史的在下,已經被多次點題要講徐達和燒鵝的故事,好巧不巧,真要講徐達和燒鵝,這里面不僅涉及了大量的歷史故事,還需要一些生物學常識作為鋪墊。今天我們暫且不提,以后在《淮西武將集團》合集里,會詳細講述徐達的一生。
這位徐達的大女兒,自然也與當時當世絕大部分女孩兒一樣,很難在史冊里留下自己的真名,我們就姑且稱呼其徐家大姑娘吧。此女的母親也頗有一番來頭,其母謝氏是徐達的繼室,徐達原配夫人張氏在正史中無記載,此時的謝氏已經實際上是徐家堂堂正正的女主人。謝氏的父親,正是元末群雄中紅巾軍中的重要將領謝再興。
如此這般,作為徐達的女兒,謝再興的外孫女,這位徐家大姑娘華麗登場,走上歷史舞台,并且將迎來自己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初為燕王妃
史料記載,孩童時代的徐家大姑娘可謂是現代社會里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其「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的形容,簡短話語間,一個懂事的女孩兒形象似乎已深入人心。
朱元璋親自為自己的兒子們張羅婚事,自然像徐家大姑娘這樣的端莊賢淑的類型,會成為朱元璋眾多兒子中,與之年齡相仿的一位的正妻。正如此,年長徐氏兩歲的老四朱棣成為這幸運之人。
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是為公元1376年春,尚不滿14周歲的徐氏嫁給了不足16周歲的朱棣,是為燕王妃。但是這一段,您如今去查史料,會說十五歲的徐氏嫁給十七歲的燕王朱棣。這就不得不說古時候對于年齡的輸出形式其實存在最大的不確定性和差異性。徐氏出生于1362年農歷二月初九,至1376年農歷正月二十七時,的確只有13周歲,差十來天滿14周歲,表達成15歲,略微草率;朱棣同理,其出生于1360年陽歷5月2日,結婚時只有15周歲,差大約三個月才滿16周歲,表達成17也夸張了。類似的情況,我們在明帝系列就已經提及過,比如,著名的明武宗朱厚照,現在去查幾乎所有的史料都稱其享年31歲,實際上他駕崩的時候29周歲又5個月24天。既然如今已是21世紀二十年代,我們在行文中就規范使用周歲來表達吧。
演員劉穎塑造的徐氏形象
成為燕王妃的徐氏,再次顯現出自己的大局觀,甚至得到了馬皇后的賞識,馬后多次在眾人面前稱贊自己的這位兒媳。其實,話說回來,此刻的徐氏不過也僅僅是十幾歲的孩子,能夠表現出這般的大局觀,與其自幼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無關系。
八年七子女
一方面,徐氏是燕王家的女主人,另一方面她也如開了掛了一般,從結婚第二年,洪武六年生下長女朱玉英開始,八年時間生下三子四女。分別是:
長女朱玉英,生產時徐氏約15周歲又4個月;
長子朱高熾,生產時徐氏為16周歲又5個月零12天;
次女朱月貴,生產時徐氏為17周歲又9個月整;
次子朱高煦,生產時徐氏為18周歲又9個月零25天;
三子朱高燧,生產時徐氏為20周歲又10個月零14天;
三女安成公主,生產時徐氏約22周歲;
四女咸寧公主,生產時徐氏約23周歲。
八年時間產下七位子女,在彼時那樣的醫療條件下,不得不感嘆兩句,人年輕就是好。其實徐氏若要想繼續生育,就憑借她自身的身體素質與當時的年齡,毫無疑問沒有問題,但是她終究踩下了剎車片,剎車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朱棣一生子女也就9位,其中77.8%都由徐氏貢獻,可見其身體素質不是一般的好。當然,換個角度思考,這夫妻二人的感情也必然相當融洽。
北平城廿載沉浮,燕王妃登城督戰。
洪武十三年三月,是為公元1380年春,我們從后面的實際情況去推測,剛生完次女朱月貴的徐氏再次懷有身孕(肚子里是朱高煦),此時的她跟隨丈夫朱棣就藩北平燕王府。
這位祖籍安徽,在南京長大的王妃,在北平一待就是二十余年。
自1380年至1398年期間,徐氏于北平的經歷在史料里幾乎不曾提及,我們綜合其人生軌跡進行推測,1385年23周歲時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生育之后,徐氏開始以母儀王府的威嚴在子女繞膝的環境下正式成為其丈夫朱棣的賢內助。彼時的她,最大的責任就是協助管理好燕王府的內務,同時督導年輕且血氣方剛的朱棣做好隱忍。
我們從結果去推導過程,不得不說最終朱棣是成功的。
第一,因為他身體好,大哥二哥三哥都在老爹駕崩前就薨逝,最受寵愛的大侄子朱雄英也沒能跨過那道8歲的坎,上述幾人哪怕在1399年還剩余一個,歷史的天平都不會向這位老四傾斜;第二,朱棣有一位好的妻子,雖然記錄實情的史料通常不會對某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但是從細節中挖掘真相,我們不難看出,徐氏的存在恰好能使朱棣內心尚在徜徉于權力渴望的向往時,能夠擁有的最佳的避風港灣。
事實證明,最終徐氏還是做到了。
公元1399年,號稱「奉天靖難」的朱棣前往大寧衛所謂「借」兵之際,老朱家的親戚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北平城,敢問這李景隆是什麼樣的親戚?他的祖母朱佛女就是朱元璋的親姐姐,所以理論上朱棣就是他的四表叔,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是正經的朱棣的親表哥,表哥李文忠可比表弟朱棣大整整21歲,所以歷史上未能留下確切生卒年的李景隆,其歲數很可能和自己的四表叔朱棣相差不大。
圖片清晰度有限,多多包涵
自己家親戚打過來了,自己又不在,那最后怎麼辦呢?結果即是,作為燕王妃的徐氏,親自登上城門與三百斤的大兒子朱高熾一起率領士兵守衛住了城門。
當然,此處我們可以站在現代人的三觀去思緒飛揚一番。拜托,這可是五十萬大軍啊,哪怕就是扔石子都能造成不小的波瀾,但是最終攻城卻沒能成功,您說何處尋理去?個人覺得,此時的李景隆應該是收手了的,作為外戚的他,似乎真的沒有必要為了老朱家叔侄二人之間的理念不和,去付出自己生命作為代價,做做樣子差不多就行了,也別真打。
當然,以上觀點僅供參考,純屬省愚個人的臆測,如造成貽笑大方的后果,還請見諒。
戰勝歸進位皇后,談笑間敬待下集。
建文四年農歷六月十三日,靖難之役在叔侄二人一位南下稱帝另一位消失無影的結局下收尾。大明帝國的京城應天府,在朱元璋駕崩后的第五年被自己的親兒子攻破,建文帝自此音訊全無。
作為燕王妃的徐氏,此生再有機會踏進這南京城皇宮之時,已搖身一變成為大明朝的皇后。是年七月,朱棣登基,改當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不認建文帝號,改次年為永樂元年;十一月,正妻徐氏被冊封為皇后。
《明太宗實錄·卷14》曰:「徐氏,中山武寧王徐達之女為朕正妃,內助藩國二十余年,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濟朕艱難同勤開國,今寰宇肅清朕登大寶允賴相成宜正位號,今特遣使奉金冊金寶立爾為皇后,以奉神靈之統母儀天下。」
那一年,徐氏40周歲。
那麼作為大明朝第三位擁有皇后頭銜的人,其為后之時又有何等故事呢?換言之,她生前身后的抉擇,又能對這位永樂大帝產生何等影響呢?我們收拾心情,期待下一回繼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