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相國蕭何病重,18歲的漢惠帝親自前去探望,他看到蕭何病勢沉重,一時難以痊愈,心里十分難過。
漢惠帝雖然難過,但是考慮到平時政務多依賴蕭何處理,如果蕭何過世,必須要找到合適的繼任人選,于是他含淚問道:「您百年之后,誰可以代替您呢?」
蕭何用微弱的聲音回答道:「知臣莫如主。」意思是陛下您最知道為臣我的心思了。
漢惠帝只好繼續問道:「曹參怎麼樣?」
聽到這個名字,蕭何勉強支撐起病體,在床上頓首說道:「陛下您用人得當!為臣就算是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了!」
不久,蕭何病逝,正在齊國擔任齊丞相的曹參被召回京城,擔任相國之職。
其實,不只蕭何推薦曹參擔任相國,早在劉邦病危之時,呂后就問過劉邦,蕭何之后應該任命誰為相,那時劉邦就直接確定了曹參,可見曹參的才能的確為人所認可。
曹參究竟是什麼樣的人,能夠獲得劉邦和蕭何君臣二人的一致認可和推重呢?
1、 沛縣老鄉
和劉邦、蕭何一樣,曹參也是沛縣人,他們很早就互相認識。蕭何擔任秦朝主吏時,曹參擔任沛獄掾,是蕭何的下級;劉邦在沛縣當亭長,比他們兩個人的官職都低。
蕭何的戲劇形象
蕭何和曹參在沛縣比較有勢力,名頭很響,但是兩個人卻都對劉邦高看一眼,并不把他當普通的下屬對待。
陳勝和吳廣起義的時候,蕭何和曹參也跟隨劉邦起事,劉邦被眾人推舉為沛公,蕭何擔任他的助手,曹參擔任劉邦的侍從。
蕭何善于管理政務,所以一直留守后方,負責人馬和糧草的供應,曹參則率領人馬到處攻城略地,薛縣、胡陵、豐邑等很多城池都是曹參攻打下來的。
2、 誰排第一
蕭何和曹參是老鄉,又曾經是上下級,後來又一起跟隨劉邦起事,照理說兩個人的關系應該很親近,但是《史記·蕭相國世家》中卻有一句話:「何素不與曹參相能」,說蕭何和曹參一向不和,從各方面資料來看,兩個人的不和大概開始于劉邦論功行賞,給文臣武將排位次的時候。
在劉邦心目中,蕭何是首屈一指、別人根本無法替代的第一位功臣,所以他把蕭何定為首功,封為酂侯。
看劉邦這麼看重蕭何,那些出生入死的將領們不干了,他們覺得,身為武將,他們沖鋒陷陣,很多人都身經百戰,和他們的出生入死、浴血奮戰相比,他蕭何算什麼呀?他平時不過就是寫寫文章,發發議論,憑什麼他就功勞第一呢?
于是劉邦就說了那段著名的「功狗和功人」論,他把戰役比作狩獵,把沖上戰場廝殺的將領比作追擊獵物的獵狗,可稱為「功狗」;蕭何的作用則是掌握整場狩獵的獵人,可以稱為「功人」。
劉邦這番言論,雖然把眾將領比作了狗,可是他們居然不敢再多說什麼了。
封賞完了之后,還要排位次,按照劉邦的意思,他還想把蕭何排在第一位,但是因為之前已經給了蕭何最多的封賞,所以一時張不開嘴為蕭何說話。
那些將領們七嘴八舌地討論,一致認為曹參應該排在第一位,因為「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史記·蕭相國世家》
曹參在戰斗中身上負傷有七十多處,而且他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所以大家一致推他為第一。
劉邦聽了大家的議論,一聲沒吭,既沒說把曹參排在第一,也沒說不排。
劉邦的影視形象
這個時刻大概最見領導功力:他同意把曹參排在第一,自己心里不認可,以后想想難免不悅;不把曹參排在第一,又怕大家不服,認為自己處事不公平。所以干脆沉默不語。
關鍵時刻,有人為劉邦解除了尷尬,這個人就是關內侯鄂君。鄂君說的話全都說在了劉邦的心坎上:蕭何當然還應該排第一。記不清有多少次了,劉邦在前線全軍潰敗,只能單槍匹馬地逃命,那時全靠蕭何及時抽調人馬前去補充;還有軍中糧草供應,都是有賴于蕭何的調度有方,才能多次解除大軍的燃眉之急。
按照鄂君的說法,蕭何創下的是「萬世之功」,軍中沒人能比,所以蕭何應該排第一,曹參只能排第二。
劉邦聽鄂君說完,龍顏大悅:就這麼定了!把蕭何排為第一,同時還特別準許他穿鞋佩劍上殿,待遇遠遠超過其他大臣。
蕭何受到劉邦如此厚待,不知道被大家捧得很高的曹參心里是什麼感受,心理落差想必是有的,只不過當著君王和同僚,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而已。
3、 曹參其人
曹參的功勞有多大?在《史記·曹相國世家》中有記載:「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侯御史各一人。」
曹參的功勞確實不小,劉邦雖然沒把他排在第一位,但是也沒薄待他,他封曹參為平陽侯,把平陽一萬零六百三十戶給他作為食邑。
蕭何雖然位列眾卿之首,有「開國第一侯」的榮譽,但是也不過食邑萬戶。
曹參的優勢還在于他是最早跟隨劉邦起事的將領之一,這些人的關系深厚遠非其他人所比,所以劉邦對他非常信任,把他派給自己的長子,齊王劉肥,讓曹參擔任齊國丞相輔佐劉肥。
曹參畫像
曹參在齊國當了九年丞相,在這段時間里,他主要采用黃老之學來治理齊國,清靜無為,凡事讓老百姓自行決定。這九年時間里齊國很安定,百姓安居樂業,都稱贊曹參治國有道。
曹參在齊國聽到蕭何去世的消息之后,他馬上安排手底下的人去給自己收拾行李,說道:「我快要回京城當相國去了。」做好了隨時啟程回京的準備。
沒過多久,漢惠帝果然派人來召回曹參。
這個人對世事的洞明程度可見一斑。
4、蕭規曹隨
曹參當了相國,不過他看起來卻十分悠閑,根本沒有為政事而忙碌的樣子: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坐在屋子里痛飲美酒。有人看他這樣,就跑到他跟前想勸他勤于政事,可是曹參不等來人開口,馬上開始勸對方喝酒,直到把對方喝醉了為止。
漢惠帝見新任相國居然是這個樣子,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難免心有怨言,但是他又不好直接責備曹參,于是把曹參的兒子,中大夫曹窋叫來,對他說道:「你回家去問問你父親:陛下現在很年輕,重用您為相國,您卻整天喝酒,有什麼事也不向陛下請示,那國家大事怎麼辦呢?」
對曹窋說完這些之后,漢惠帝又囑咐道:「你說的時候就當是你自己問的,千萬別說是我說的啊!」
曹窋答應著回家去了,然后他找了個合適的機會,把漢惠帝教他的那些話都一一問了曹參。
對曹窋的發問,曹參一個字都沒回答,直接打了曹窋兩百板子。
漢惠帝畫像
漢惠帝看到曹窋一瘸一拐地來上朝,了解了事情經過之后,不由更加郁悶。
等曹參來上朝的時候,漢惠帝不由責怪他說道:「您為什麼要打曹窋呢?他問的那些話都是替我問的啊!」
曹參一聽,連忙惶恐地請罪,然后他也問了漢惠帝一個問題:「請問陛下,您和高帝相比,誰更圣明呢?」
高帝就是漢高祖劉邦,漢惠帝的父親。
這個問題簡直不用想,漢惠帝當即回答道:「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比呢,當然他更圣明。」
曹參于是繼續問道:「那陛下您認為,我和蕭何誰更賢明呢?」
漢惠帝直言不諱:「您好像不如蕭相國。」
曹參當即回應道:「這就對了嘛!高帝和蕭相國既然已定天下,法令嚴明,有章可循,現在只需陛下您垂拱而治,我身為相國遵循原有的法度就可以了,又有什麼需要更改和忙碌的呢?」
漢惠帝一聽,確實是這個道理,于是就讓曹參繼續回去逍遙去了。
曹參做了三年的相國,在這期間他重用質樸、不善言辭的厚道官員,對于那些苛求細節、追求聲譽的官員則一律斥退,繼續沿用和執行蕭何留下的各項規定,百姓生活穩定安寧。
雖然曹參看起來無所作為,但是他的不作為只是「不胡亂作為」,是不打亂蕭何之前留下的律條和規矩,仍然維持著先前的秩序和行事標準,所以朝政清明,社會安寧,在漢代歷史上,曹參也因此與蕭何齊名,留下了「蕭規曹隨」的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