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的大聯盟,屬於一支叫做亞特蘭大勇士的球隊。
他們連續十四年獲得分區冠軍,但只贏下了一次世界大賽的冠軍。勇士隊的經歷一方面被世人讚歎,但同時也令人唏噓。很多人也不禁好奇,如果時光倒流,勇士隊能否有更高的成就?
落魄球隊的「五年計劃」
想要真正瞭解勇士隊源于上世紀90年代的成就,就必須得瞭解他們在80年代是什麼樣子的。故事開始於1976年,一位電視臺老闆泰德-特納(Ted Turner)買下勇士隊,計畫用來填充自己的電視節目。然而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卻是一支從1986年到1990年,平均每賽季輸球96場,且成績從來沒有超過倒數第二的球隊。
投手湯姆-格拉文(TomGlavine)對那個時期的勇士有著經典的描述:「我剛到這裡打球時,35攝氏度的高溫下,場邊僅僅5000名觀眾,與榜首球隊相差25個勝場。」 但這並沒有影響特納電視臺節目的收視——大家都把這檔勇士棒球隊的節目,當作喜劇來看。
(特納)
1981年,當時的老闆也是後來的CNN創立者特納雖然不懂棒球,但為球隊請到了當時最優秀的棒球從業者博比-考克斯(Bobby Cox)作為教練。考克斯深諳青訓體系對於一個棒球隊的重要性,他為勇士制定了一個五年計劃,用以從小聯盟開始耕耘自己的農場。
1980年代末,這一計畫在勇士隊的小聯盟球隊中慢慢收到了成效。但在大聯盟的隊伍中,亞特蘭大依舊是一支墊底的球隊。前勇士隊外場手大衛-賈斯提斯(David Justice)回憶說,當他於1989年加入勇士隊時,球隊的整體風氣根本不利於球隊取得勝利。相反在小聯盟裡,有著一群喜歡打球的年輕人,有朝氣也有水準。
事情在1991年賽季開始前出現新的轉機,時任球隊總經理的約翰-舒爾赫茲(John Schulherz)為球隊簽下了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將,來輔佐球隊中的年輕球員。就這樣,屬於勇士王朝的大門,正式開啟。
斧頭幫捧起世界大賽的獎盃
1991年,勇士開始大放異彩。在賽季中從落後道奇9.5場勝差,一路狂奔到以1場勝差擠走道奇,奪下西區龍頭寶座。又在國聯冠軍賽中以4勝3敗力擒匹茲堡海盜,晉級世界大賽。與明尼蘇達雙城鏖戰至第七戰的第10局,方以1分飲恨。勇士三壘手特裡·彭德爾頓(Terry Pendleton)獲選國聯MVP,投手格拉文贏得賽揚獎,總教練考克斯則獲頒年度最佳教練。
勇士隊從分區墊底到成為國家聯盟西區頭名,拉近的不僅僅是與道奇、紅人等強隊間的距離,更拉近了與球迷間的距離——勇士球迷所獨有的「斧頭式」加油也始於這一年。
1995年,連續多次闖進季後賽卻未能贏得世界大賽獎盃的勇士隊壓力倍增。勇士隊的新星奇普-鐘斯(Chipper Jones)帶領勇士隊稱霸國聯,並以二十一個勝場優勢拿下分區頭名。在接連拿下洛基和紅人後,勇士再一次站在了世界大賽的門口。
面對同樣強大的克利夫蘭印第安人,勇士隊將他們一一擊破對手的精神發揮到了極致。勇士在世界大賽中擊倒克裡夫蘭印地安人,奪下隊史第3座世界冠軍,也成為第1支在三個不同城市(波士頓、密爾沃基、亞特蘭大)拿到世界冠軍的球隊。
然而勇士的腳步並不止於此,紅襪王朝也才剛剛開始。在隨後的十年間裡,勇士保持了自己分區不敗的記錄,最終成就了一個屬於亞特蘭大的時代。
十四年,一個世界大賽冠軍,是否就真的代表遺憾?對於大眾來說,人們各有各的看法。不過那些親身參與過,為之努力過的,並最終讓目標達成的人們是斷然不會拿自己已有的成就,去換取那些虛無縹緲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