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麒麟和鳳、龜、龍并稱為「四靈」,是不可侵犯的瑞獸;麒麟的鑒賞和收藏價值,體現在各種工藝品中。
麒麟從遠古就被視為神圣的象征,擁有超乎尋常的本領。人們認為:麒麟不管身在何處,都會帶來仁愛、祥瑞和富貴,就會形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景象;另外,麒麟也是長壽的象征,據說它能活兩千多年。
網絡上也曾出現過一張黑白照片:麒麟不僅有獅頭,鹿之角,虎的眼睛,還長了麋身、龍鱗和一條牛的尾巴,如此怪異模樣的生物,現實中有人見過嗎?
(麒麟流傳的照片)
我國最早有關麒麟的記載,是《詩經》中「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啶,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盡管自己很強勢、卻不會欺凌弱小之輩,胸懷仁義、仁慈之心。人們贊美這樣的品德,表達了對德才兼備之人的祝福和愿望,希望他們為萬民帶來祥和、富足。
《甲骨文匯編·前四·四七·三》有記載:戍干貞王,可以捕獲得麟,這就說明「麟」確實不是虛構出來的。
《四庫全書》,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史書,從先秦到清代,各個領域的文化都匯聚與此;據有相關人士統計,在此書中,「麒麟」一詞出現六千多次。
漢畫石像中,麒麟的外貌,有點像一匹溫順的馬,又像是一只可愛的小鹿,頭上有一只角,增加了一些俏皮,還有一些靈動。
(麒麟碑)
古人認為麒是雄性,麟是雌性,合稱為麒麟;麒無角,麟有一角。麒麟兩個字,都有鹿字偏旁,說明麒麟與鹿是一個家族的,或者至少是近親。
孔子在《春秋》中,也提到過一個關于「麟」的故事,當時,魯哀公帶領眾人出去打獵,打傷并捉到一只獵物,但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人知道獵物的名字;于是向孔子請教,才得知此物叫做「麒麟」,是一種象征著吉祥如意的神獸。
但當71歲的孔子看到神獸負傷,內心憂傷不已,孔子再也無法靜心寫春秋,并不久于人世。可見孔子見到了麒麟,并將之視為不可侵犯的神獸、瑞獸。
通過遠古時代對麒麟的描寫,從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慣,以及牙齒的形狀,可以判斷出,麒麟屬于食草動物。
(遠古麒麟)
古書《爾雅》中也有對麒麟的具體描述:身體長得像一種小鹿,尾巴像牛的尾巴,頭上還有一只角。
當今的麒麟形象,已經演變成不怒自威、不可侵犯的獅子頭、老虎眼,再也尋不到漢碑上的模樣,那麼,麒麟在人們的心里的地位,又是如何呢?
傳說有一戶農家,家里的牛生了一只麒麟,農夫非常害怕,就把它打死了。紀曉嵐對此表示:麒麟原本是吉祥之獸,又怎麼是牛生的呢?牛生下的物種雖然長著角,必定是遇到了雷雨,與蛟龍產生了感應。
巨野縣關于麒麟的民間傳說也十分有趣,傳說孔子的父親和母親為了得到一個兒子,常去尼山祈禱,結果他們用真誠換來了愿望的實現。
(孔子)
有一次夫妻兩又去祈禱,妻子忽然感覺肚子疼,就在下山的一個山洞里休息;就在這時,空中如雷般轟響,紅光乍現,一個獨角麒麟腳蹬五彩祥云,背上穩穩地馱著一個嬌嫩小嬰兒,直撲向孔妻顏氏的胸懷,孔子隨即降生。
史學家則認為,麒麟是一種祥瑞神獸,它具有溫和的品格,不傷害他人,與孔子所主張的文化精神相輔相成。
麒麟被列為四靈之首位。麒麟的形象也逐漸演變的越來越完美,不僅代表著如意、吉祥,也有著富貴、高升的意義。
《淮南子》中,還記載過:建馬是應龍所生,建馬又生了麒麟。講的是在漢朝時期,人們心中的百獸族系關系,以及麒麟的神獸地位。
(應龍)
應龍是具有魔力的神龍,翅膀堅固有力。可以呼風喚雨,相傳在大禹治理洪水時,應龍功不可沒;建馬則是威猛強健,兩翅興風,飛行起來速度就像閃電。
麒麟是建馬所生,這樣,應龍就成了麒麟的祖輩;又因為史書上記載應龍和建馬資料的少之又少,沒有確鑿的依據證明它們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
麒麟被戴上「仁獸」所具備的所有光環、擁有仁厚的君子風范,由此可見,對麒麟的外部形象的賦予,是建立在人們的想象之上,從而有著更加美好的寓意。
(想象的麒麟)
隨著科技的進步,在網絡、信息發達的當今時代,很多關于麒麟的照片和視訊,也被電腦高手們制作合成出來。
就像網上麒麟的黑白照片:比馬還高大的動物,身體確實有些像鹿,頭上長著兩個犄角,看起來似乎和麒麟相像。
但很多網友認為,這種逼真的效果,是可以利用計算機合成制作、栩栩如生地渲染出來的。無論是想象還是智慧,都蘊藏著某種心靈的期許吧。
麒麟,不僅成為我國歷代人們尊崇的的神靈瑞獸,它的體型特征,經過人們豐富的想象力,進行了藝術加工,融合了自然界各種動物最優質的特點,使之表現出超常的能力和智慧,讓人們感受到美好的祝福和享受。
(麒麟工藝)
據傳說,家中擺放麒麟,還可以起到僻邪、招財的作用;麒麟所代表的吉祥寓意,已經遠遠超出探究麒麟原型的意義了。
巨野,因大野澤而得名。位于山東省菏澤,地處水草豐美,也是適合麒麟生活、居住的好地方。兩漢時代,巨野縣已有麒麟、鳳凰石刻。
東漢時期,巨野有位太守,派人打造了一個石碑,碑上就刻著麟和鳳的圖像。
(麟、鳳石碑)
此碑高大約3米,寬約1.7米,麟、鳳的像在石碑最上方,碑的底部左右各有一植物,麒麟身體像鹿,一角上指,尾巴上翹。
如今的巨野縣,已經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稱作「麒麟之鄉」,并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麒麟台石刻祥瑞圖上,標明麒麟是仁獸義獸,提醒人們要遵守仁道。
畫像石中,麒麟頭上確實是長著一只角;而在漢武帝之后,麒麟長著兩只角,很有可能不是一種動物。
(麒麟台遺址)
「薩摩麟」的頭骨化石,曾經在博物館展出,化石長超過半尺,頭上長著4只角,兩前兩后,左右對稱,且前面的角小,后面的角相對大,在兩對角的交叉點處,是眼睛的位置,直徑約6厘米、深約2厘米。
據專家推測,按照此頭骨化石比例,該動物頭部較長,應該在70-80厘米,身高超過3米,體長超過4米,動物雖高大,卻并非兇猛,更像是食草動物。
兩千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薩摩麟」,而人類的出現,僅僅是幾百萬年的光景,當這種比人類還高大的生物陡然出現時,人們會不會突發仰視得見的感覺?由此生出敬畏之心,將其供為神獸呢?
而持有反對觀點的學者們有另一套理論根據:如果說,甲骨文是一種「成熟文字」,那麼作為前期的骨刻文,就是一種「初熟文字」,迄今為止,很多骨刻文也被學者逐漸破解。
(骨刻文)
這其中也包括薩摩麟的發現,進而追溯到薩摩麟的遠祖——古麟,這種動物,主要分布在亞洲和東歐地區,體型身軀如羚羊、行動敏捷,古麟的額頭上有一對或兩對角,牙齒多為低冠。
薩摩麟生活的中新世,只是在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出現,因此,薩摩麟和麒麟,應該沒有什麼關聯。
(麒麟)
隨著儒家思想的傳播,麒麟被進一步神話,形象越來越豐滿,品行越來越完美。
麒麟的原型到底是哪種動物,一直說法不統一,但麒麟所代表的吉祥寓意,是人們一致認同的,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望。
《麒麟傳說》已經由一種神奇的傳說,衍變成為一種吉祥的文化;2008年,麒麟傳說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遠古時代傳承下來,關于麒麟的傳說,不管在外形上,還是寓意上,已經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種特定的固有理念,這種理念會引導人們更加仁義、向善,生活富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