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形象裡說明瞭睦鄰的重要性。事實也正是如此,鄰居相處平時可以互相照看,緊要時可以互相幫忙,但也可能因為鄰居之間的接觸機會較多,有時候會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糾葛,這就要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去處理,不要傷了和氣。
在河南省西峽縣一處深山村落,作者瞭解到一個感人的故事:82歲的單身張大爺從30年前就借住在鄰居家裡,幫著幹活、帶大兩個孩子,現在老了,鄰居家生活也改善了很多,新蓋的樓房給他留了一間,一個鍋裡吃飯,親如一家人。鄉裡讓老人去敬老院,老人說自己有家,不去。而鄰家的曾大嫂也公開表示:我會給他養老送終。
張大爺今年82歲,家住西峽縣二郎坪鄉大廟村,如果不是向村裡人打聽,沒有人知道張大爺無兒無女,至今借住在鄰居家裡。鄉裡幹部曾經動員大爺到鄉裡的敬老院安享晚年,大爺拒絕了,他說:「我有家,過得挺好的,不用麻煩政府。」
張大爺的家就在山谷深處,村子往裡就是野人穀景區,一家人在景區邊上開了一個農家賓館。上了歲數的張大爺每天吃了飯,就是到景區裡的涼亭下面坐著,抽幾鍋旱ㄧㄢ,給遊客指指路,和村裡其他老人們聊聊天。
中午在張家就餐之後,曾大嫂講起了兩家合一家的往事。30年前,大嫂剛剛嫁人張家,分家之後除了三間土瓦房,還有8000塊錢的高息貸款。張大爺那年50多歲,一個人生活,家裡的房子壞了,也沒有錢修理,就問曾大嫂的丈夫:能不能給他提供一間房子住。
曾大嫂想著剛結婚,也還沒有孩子,三間房子住不完,就留下張大爺。大爺是個勤快的人,會去別人家幹活掙錢,幹完活回來吃飯。
雖說一個人吃不了多少,50來歲的張大爺當時正值壯年,幹活多,吃的也多,對小倆口也算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幾年後,小倆口連本帶利還完分家時的借款,一共還了一萬五左右,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家裡的情況愈加窘迫。
「人(人際關係)都是相互擱的,他出去給人家幹活,一天三塊錢,俺也沒有想過花他錢,要是去街上了,反正人家也沒空手回來過。」曾大嫂告訴作者。大廟村在大山深處,以前到鄉裡只有一條簡易的小路,村裡生活條件很差,村裡有種植木耳的習慣。大爺勸他們再多種一些香菇,當時種木耳的人多,種香菇的人少。
在大爺的幫助下,曾大嫂和丈夫在木耳的基礎上增加了香菇種植,收入逐漸好了起來,大爺也就不再去別人家幹活,只幫著曾大嫂看孩子、種香菇。再後來,政府開發野人穀老君洞景區,通往溝外的山路鋪上了水泥,山裡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兩年前,張大爺身體不舒服住院,曾大嫂的老公又在家裡忙著農家賓館的事,就是曾大嫂在衛生院照顧張大爺。回家的時候,大爺從兜裡掏出來兩個紅彤彤的果子,讓曾大嫂種在門口,吸引了很多遊客過來看稀罕。張家的10號農家院,成了谷裡生意比較紅火的一家。曾大嫂說:「現在可不賴,咱也不出去打工,一年能掙10來萬,這還算差?」
對於張大爺的未來,曾大嫂告訴作者:那時候俺忙完飯店忙大棚,都是他幫忙,不是自己老的,也跟自家親的一樣,給俺帶孩子,讓咱少操了好些心,這往後幹不動了,咱不會少他一碗飯,娃子們上學回來也都問他:「爺,最近咋樣?」
「不管跟誰,我都說,他在俺家住著,只管淨住了,老了,我給他養老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