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日本成了「多死社會」這件事,不再局限于各地方媒體熱議,NHK在6月25日星期天的新聞聯播上,做了重點報道。
隨著日本社會的「高齡少子」問題不斷嚴重,曾經令年輕父母們頭疼不已的「入托難」早已不再是難事。
現在的難題是:老齡人口基數越來越大,每年死亡人數多到火葬場爐子燒不過來。
去年一年,日本死亡156萬多人,創下自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預計到2040年時,將達到167萬人。
在人口聚集的繁華城市,不像從前那樣,死后第三天就拉去火葬場。而是排號等爐子,有的甚至得等上十幾天。
家住神奈川縣的一位大姐,今年2月,其94歲高齡的祖母去世。因為父母年事已高,于是大姐代替父母一手操辦祖母的身后事。
跟火葬場預約火葬事宜,結果被告知,最快也得11天以后才排得上爐子。
在等待火葬的日子里,祖母的遺體得妥善存放呀。存放費每天1.3萬日元,12天就15.6萬。
當地火葬場難約號,要不約其它自治體轄區內的?一算特殊車輛運輸等等開銷,差不多也得15萬。最后只好存放原地,耐心等爐子。
這事兒讓大姐大吃一驚。父母70多歲了,靠養老金生活,額外多出15萬的開銷對他們來說可不是小錢。
另一方面,因為類似大姐祖母的情況年年增加,用來存放遺體的冷柜也短缺。
過去,生產廠家主要生產便利店、超市用的那種冷柜。現在,遺體冷柜的訂單數量是四年前的5倍。
「多死社會」不僅給冷柜廠家帶來新商機。善于做生意的大阪最是敢為天下先。
2020年疫情之初,個別外國房東眼見游客劇減,民宿生意做不下去。靈機一動,讓排號等火葬的死人先來民宿暫住。其實就是充當臨時停尸房。
民宿位于安靜的居民區,一般情況見到有靈車出入,人們只會聯想到誰家有人過世。住對面的大爺發現這家怎麼一個月死好幾個人,感覺不對勁得很。
仔細一觀察,有時遺體裝在棺材里運進去,有時就裹著白布運進去,有時運來的遺體太多,來不及放進屋子里,就擱院子里……
當時,鬧了好大一場社會新聞事件。可有誰想到,在商人之都大阪看來,這事兒并不壞。
嗅覺靈敏的大阪商人索性把原本給活人下榻,生意做不下去的酒店,改成了給死人下榻的酒店。也不叫停尸房或者遺體安置所這些一聽就讓人心生忌諱的名稱,就叫安置酒店。
看,整個氣質一下正大光明向上了。
商家還細心體貼地考慮到,排號等火葬的日子里,家屬要是想和故人共度最后好時光,也甭找其它地方了,住一起!
提供樓上樓下的復式套間,故人的遺體放一層,家屬們住一層。
多死社會,本來死亡、離別、死不起等等挺讓人悲觀的。再看由此帶來的新商業模式,新的財路,新的就業口,死亡又變成帶來希望的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