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的設置在台灣一直有很大的爭議,博愛座到底能不能坐,過去曾經報導過許多爭搶博愛座的新聞層出不窮,「讓座文化」一直是台灣社會的美德,在平日生活中其實也能輕易的看到,對陌生但需要的幫助的人釋出善意。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交通局)
▼臺北市公運處11月20日在仁愛幹線公車全線加裝「讓座服務鈴」,只要按鈴就會全車廣播『親愛的乘客您好,請您讓座給有需要的人,謝謝您的配合』,當有民眾需要坐位但是又不好意思開口時,可以透過按壓服務鈴的方式,由自動語音播報宣導讓座,不用開口、不用動手,如此可避免尷尬,同時打造更友善的服務。雖然是出於美意,但是時代力量發言人吳崢質疑,這根本是「情緒勒索」。對此,北市府表示還會持續評估。
(圖片來源:北市府公運處)
▼針對此增設的設施,許多網友抱持反對聲浪「什麼讓座鈴?根本就是情緒勒索鈴!」、「要讓座的本來就會讓,不讓的永遠不會讓」、「搭個公車好難,一定一堆人誤觸,以為是下車鈴。」原本「讓座」這件事情,應該是個人的道德觀念,如今加上使用廣播的方式來指使他人讓座,讓個人自發性的道德觀有種被逼迫的感覺,原本就想讓座的人,自己的「美意」就變得好像是「因為聽到廣播」。
(圖片來源:臺北捷運臉書)
▼再來,讓座這件事情原本只是「需要座位者」和「讓座者」之間的事,但是一廣播讓全車的車知道,有些需要座位的人,可能是女生月經來、可能是站了八小時班的服務人員、可能是扭傷腳的學生,外表可能和我們想像的「有需要的人」有落差,如此一來便會吸引全車的眼光。再者,若是沒有人願意讓位,那豈不是更尷尬,駕駛員需不需要停車表達關切?如果一直處理類似事件,駕駛員能夠維持駕駛品質嗎?
(圖片來源:diGital Sennin@Unsplash)
正義或許看似是很簡單的模樣,像是用讓座鈴大聲廣播出你的需求,但其實正義是更複雜的樣貌。台灣是個道德教育十分良好的國家,但同時我們也是非常內斂社會,看到空著的博愛座會不敢坐下、真的有需求需要坐下卻不敢大聲說出來。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讓座鈴」,而是需要更正視自己的需求,願意勇敢地提出請求,也需要有一顆同理心,保留愛心和溫柔給眼前有需要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