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臥龍先生諸葛亮和鳳雛先生龐統是齊名的兩大頂級謀士,據民間傳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由此可知兩人都有治國安邦定天下的才能。劉備求賢若渴,然而徐庶和水鏡先生司馬徽卻只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卻對龐統只字不提,這是為什麼呢?依據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諸葛亮近在襄陽,而龐統遠在江東。
諸葛亮,雖然是山東瑯琊郡人,但是他在8歲的時候,父親死去,他和弟弟諸葛均一同跟隨叔父諸葛玄來到豫章,后又來到荊州。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在隆中隱居,讀書寫字,和朋友聊天游玩。諸葛亮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劉備三顧茅廬。
龐統,雖然是荊州襄陽人,但是他早年流落到江東,后當過周瑜的功曹。后來周瑜走后,龐統才離開江東,來到荊州,投奔劉備。
通過諸葛亮和龐統二人的經歷可知,諸葛亮雖然不是荊州本土人,但是從小在荊州長大,一直居住在荊州,而龐統雖是荊州本土人,但他一直流落在外。因此,徐庶和水鏡先生給劉備推薦隱居隆中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即使他們二人給劉備推薦龐統,劉備也不可能過江尋找龐統,當時江東和荊州是世仇。
其二,徐庶和水鏡先生與諸葛亮的關系,比與龐統的關系好。
徐庶在接到母親的信后,心慌意亂,于是辭別劉備,前往許都,但是他走了之后,又返回來,給劉備推薦了另外一個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能人,此人就是隱居隆中的諸葛亮。他認為諸葛亮比他厲害百倍、千倍、萬倍,兩人是駑馬和麒麟、寒鴉和鸞鳳的區別。司馬徽后來對劉備道:「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其中的徐元直便是徐庶。
因此,徐庶和諸葛亮關系密切,常在一起交談,知道諸葛亮的才能,才向劉備重點推薦諸葛亮,并告誡劉備,要親自去請,要帶著誠意多去幾次。徐庶害怕諸葛亮看不上劉備,不肯出山,他還親自繞路,前往臥龍岡面見諸葛亮,說明前因后果。
劉備在準備禮物,前往隆中拜見諸葛亮之時,水鏡先生司馬徽前來拜見。兩人見面后,司馬徽再次描述了諸葛亮,夸贊諸葛亮的才能如何如何高,他認為管仲和樂毅也比不上諸葛亮,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和旺漢四百年的張良才能比得上諸葛亮。司馬徽并沒有夸張,諸葛亮出山后,按照隆中對中的策略,給劉備規劃了今后的發展路線。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規劃,聯合東吳孫權,先取荊州,后入主益州,再奪取漢中,建立蜀漢,與魏國、吳國三足鼎立。
水鏡先生司馬徽正是和諸葛亮的關系密切,才正確評價出諸葛亮的才能,重點給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其三,諸葛亮當時還未出名,而龐統卻已經名揚天下。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前,只是在幾個好朋友之間出名,外面的其他人知道諸葛亮的很少。劉備在荊州新野縣七八年,也沒聽說過諸葛亮的名聲。如果劉備早早聽聞諸葛亮的大名,他很可能早許多年便去三顧茅廬了。諸葛亮當時沒出名,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諸葛亮歲數小,他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也只有28歲,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比較低調。
龐統和諸葛亮恰恰相反,他在20歲的時候,曾去拜見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在桑樹上采桑,龐統在樹下坐著,兩人就這樣交談了一天,司馬徽對龐統這個年輕人大為驚訝,逢人便說南州士子之中,龐統是最厲害的,沒人能比得上他。龐統的名聲從此便打出去了。龐統這個人,也比較高調,喜歡張揚,喜歡評價別人,曾和東吳的陸績、顧劭等人品評天下名士。
龐統已經名聞天下了,不需要徐庶和司馬徽為其造勢,因此沒有在劉備面前大力夸贊龐統,而是大力推崇諸葛亮。
結語
徐庶和水鏡先生司馬徽之所以給劉備大力推薦臥龍先生諸葛亮,而不是鳳雛先生龐統,主要有以上三個原因。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