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我在廚房做飯的時候,突然聽到大寶鬼哭狼嚎,趕緊跑出來看看,原來是二寶咬到大寶的胳膊,把大寶的手臂上咬了很深的牙印。看到我出來,大寶就趕緊投訴:媽媽,弟弟咬人。我把大寶拉到一邊勸慰一番,瞭解了事情的緣由,兩人爭一個玩具而引發的「咬人事件」。然後去看看二寶,剛剛一歲的二寶也無辜地看著我,知道自己犯了錯,低下頭,等著我的懲罰,看到我沒有氣急敗壞,只是對他進行言語方面的說教,漸漸消失了緊張情緒,跟哥哥抱抱解決了爭端。
其實每個寶寶在成長的階段都會有咬人或者是打人的成長經歷,這些行為也是正常的,但是家長的應對措施卻能決定寶寶以後是繼續咬人、打人還是能夠改掉這一「惡習」。想要處理好這個問題,家長就要提前瞭解為什麼寶寶會在某一階段喜歡咬人或者是打人:
寶寶出現咬人、打人的行為一般發生在這樣的階段
寶寶在一歲左右的時候,會出現咬人的行為,可能是無意間咬到別人的胳膊,或者是在吃母乳的時候咬媽媽;而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多發生在兩歲左右,這個階段的孩子自主意識萌發,比較具有攻擊性。
寶寶出現咬人、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
寶寶在一歲左右出現咬人的行為,多是因為口欲期,希望借助於嘴巴來體驗這個奇妙的世界,什麼東西都希望能借助嘴巴嘗試一下,或者是軟、或者是硬,或者是體驗不同味道的東西,寶寶喜歡用嘴巴探索一遍自己能夠接觸到的東西。細心的寶媽會發現,寶寶對自己的玩具會逐漸失去興趣,而對家裡的其它任何物品都感興趣,包括別人的身體,拿在嘴裡咬咬看。這些表現說明寶寶正處於口欲期,這個時期的寶寶表現出咬人的行為,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同時,寶寶在一歲左右出現咬人的行為也跟牙齒的萌出有關:因為在出牙期間,寶寶的牙齦會非常不舒服,也會導致內心的煩躁,所以咬人來磨牙的行為也很正常。
而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多跟寶寶的個人性格有關,一歲之前的寶寶打人,只是因為受到大人誇張反應的刺激,以為是大人在逗他玩。而兩歲左右的寶寶表現出打人的行為,多是因為進入了物權意識敏感期,劃分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允許別人侵犯,否則就動用自己的「武器」——小手來搶回。
寶寶出現咬人或者是打人的行為,還有一種心理原因在於受到大人的忽視:大人忽略了孩子內心的訴求,寶寶用自己的手段來反抗。很多寶寶咬人或者打人,就是因為身邊沒有人傾聽他的訴求,而當身邊的人能夠觀察到他的訴求,滿足他,不好的行為就消失了。
寶寶出現咬人、打人行為,家長應當怎麼做
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家長首先要正視問題,看著孩子的眼睛,嚴肅地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別人不喜歡他那樣。為了給他小小的懲罰,讓他體會到咬人或者是打人疼的感覺也是很有必要的。家長正視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大寶小的時候,也出現過打人的行為,有的時候也並不是故意地欺負別人。在兩歲左右的時候,大寶會對自己的行走路線非常在乎,比如到了社區裡一個淨水器的旁邊,他會停一下,意思是到站了。而有一天,路過飲水機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小寶寶站在那玩,感覺到自己的領域受到侵犯,他就推了那個小寶寶一下,把小寶寶嚇哭了。當時,我肯定了他尋求秩序感的心理,同時指出他行為的錯誤,還買了水果送到那個孩子家中,讓他知道自己行為的錯誤,從那以後,他反而不會伸手打別的小朋友。
大人對待寶寶的態度決定寶寶的未來
講道理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在行為發生之前及時制止;或者是在行為發生之後,告訴寶寶其他人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
寶寶咬人或者是打人的時候,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大人態度越淡定,寶寶繼續壞行為的可能性就越低;而大人表現得越暴躁,越有可能刺激到寶寶心中的反叛情緒,反而會刺激同樣的行為屢次發生。很多時候,家長表現得越淡定,寶寶就越乖巧。
瞭解寶寶的心理,並適當地跟寶寶共情,才能幫助寶寶解決問題:如果寶寶是因為委屈生氣咬人打人,就說一句:「我知道你受委屈了,你很生氣對不對?」而如果是因為受冷落而打人,就說:「來,媽媽抱抱。」類似的行為不會把孩子慣壞,反而能夠幫助孩子排解心中的小情緒,更能面對自己的錯誤。
越是喜歡咬人或者是打人的寶寶,越是渴望爸媽的懷抱。家長懂得寶寶的心思,會幫助他越變越好。否則,以暴制暴,寶寶可能會更加令你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