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談論明清易代的歷史時,明朝的奴兒干都司經常會作為背景板出現。光看名字,可能大家對奴兒干都司并不陌生,但是明朝這個部門究竟是負責管理什麼,以及最后奴兒干都司是如何退出了歷史舞台,想必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本期就讓我們走進奴兒干都司的歷史,一窺明朝是如何經營這一廣袤的邊疆地帶的。
▲明朝永寧寺碑
首先要糾正很多人的一個誤區,一說到奴兒干都司,很多人會把這個機構,當成是明朝管轄遼東以北的女真人的部門。但實際上的奴兒干都司,所管轄的范圍比很多人理解得要小很多,主要是在「松花江東北一月之程,所謂黑龍江之地」。
換言之,我們今天一般更為熟悉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他們都并非在奴兒干都司的管轄之下。真正在奴兒干都司管轄之下,是生活在黑龍家下游地區的「吉列迷(今天的尼夫赫人)及諸種野人」。
▲奴兒干都司治下是比建州女真生產水平更加落后的野人女真(即今天的赫哲族等民族祖先)
在明確奴兒干都司地理范圍之后,那也就來到第二個問題,明朝是怎麼在離遼東這麼遠的黑龍江流域建立行政機構的呢?這就要從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遼、金、元三朝說起。
作為從東北起源的游牧民族,契丹人在建立遼朝后,很快就確立了自身對黑龍江下游地區的統治。到了金代,本身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和黑龍江下游地區的土著,在文化和民族關系上就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而金朝在這一地區設立了「路」級行政單位,更是在當地組織起「猛安謀克民戶,計一十七萬六千有余」。
▲俄羅斯遠東邊疆區出土的金代鐵面具
在元朝建立后,雖然元朝也依然在這里設立了「路」級行政單位「水達達路」,但由于元代氣候相對于宋金時期的大幅度惡化,黑龍江下游的農業生產能力也急劇下降,與之相應的,當地所能夠維持的行政能力也隨之下降。
依靠設立常駐官員、派遣駐軍屯田,甚至往這一地區流放犯人等輸血式的經營手段,元朝治下的水達達路,能夠上交錢糧僅達到「兩萬九百零六戶」,相較于之前的金朝縮水嚴重。
▲元朝時期,黑龍江下游的農業發展已經開始出現斷崖式下跌
到了明代,明朝在黑龍江下游地區建立起的奴兒干都司,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是對元代統治的繼承。不過由于當地失去元朝時期的不斷輸血,當地艱難維持的農業生產已經基本消失。以至于永樂年間樹立的永寧寺碑上,描述當地「況其地不生五谷,不產布帛」。
考慮到明初北方的人口數量,相對于農業生產力依然處于較少的狀態,因而明朝沒有動力將有限的人口,用于對奴兒干都司這種農業生產條件較差的地區輸血。更尷尬的是,明代軍政管理體系的運營,還對農業生產存在極大的依賴,這使得明朝更難以在奴兒干都司進行長期的直接統治。
▲明代永寧寺位置
但沒有直接統治,不代表明朝對奴兒干都司就沒有統治。明朝對這一地區采用的統治方法, 除了慣例的將歸附部落賜封官職外,還在永樂九年組織起一支,由遼東鎮守太監亦失哈率領的「官軍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的艦隊。艦隊經由松花江到達黑龍江下游巡視奴兒干都司,沿途接受各個部落的歸附和進貢,并「賜以衣服,賞以布、鈔」。
▲堪稱奴兒干都司版鄭和的遼東鎮守太監亦失哈
在東北內陸搞大艦隊,雖然聽起來過于離譜,但參考一下當時東北的地理環境,這倒也不是什麼迷惑行為。實際上由于東北地區的緯度,導致降水蒸髮量和開發程度都很有限,因而在東北地區除了少數山地丘陵外,大規模的河流網和沼澤湖泊遍布東北。
在唐代,就有了東北內陸的商業水路航道——「黑水道」。而且當地的漁獵民族也非常樂意利用身邊的水路,早在漢代的挹婁人就「便乘船寇盜,鄰國患之」。到了唐宋時期,東北地區的靺鞨/女真海盜,更是成為了日本和新羅/高麗頭疼的海上威脅。
▲東北漁獵民族與船只一直有很密切的關系
到了明代,洪武二十八年,明朝軍隊在遼東地區作戰時,就已經組織船隊「領舟師順腦溫江下忽剌溫戳盧口」。到了永樂年間,為了加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明成祖更是從江南地區向今天的吉林省吉林市,「發匠卒數千造船,將以開邊」。
而早在在永樂九年,太監亦失哈首次率領艦隊前往奴兒干都司之前,永樂元年,明朝已經派遣官員張斌,前往奴兒干地區招撫當地部落首領,也算是亦失哈艦隊巡航的預演。
▲吉林市的阿什哈達屯明代摩崖石刻
當然,如果單純只是一支船隊沿著幾條大河轉一圈,那自然是不可能在當地建立明朝的統治。實際上,永樂九年亦失哈的這次北巡,有個非常重要的背景,那便是在永樂七年開始的永樂第一次北伐中,明軍取得了對韃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師阿魯台的重大勝利。
這一戰不僅削弱了韃靼的勢力,同時對于東北地區和蒙古保持密切聯系的女真人,同樣也帶來了巨大沖擊。所以亦失哈率領的艦隊北巡,不僅是為了加強對奴兒干和途徑的海西地區之間的聯系,更是為了消化第一次北伐產生的權利真空,進一步削弱韃靼-北元的戰略縱深。
▲明成祖第一次北伐
更重要的是,亦失哈的北巡也并非是簡單的炫耀武力,和對歸順的部落進行大撒幣,而是有計劃地在元朝于這一地區原有的屯田駐軍基礎上,「依土立興衛所,收集舊部人民,使之自相統屬」。并且根據後來在二十世紀初期,俄國和日本人在永寧寺舊址一帶進行的考古發現,不僅找到了大量明代的陶罐和銅錢,還發掘出了明朝風格的磚墓。
因此明朝在這一地區,不僅存在有組織的軍事設施,很有可能還曾有直接派遣來留守的常駐人員。依托這些常駐人員和設施,明朝在東北地區建立起一條從船廠(今天吉林省吉林市)起始,經由海西,到達奴兒干都司的「海西東水陸城站」交通系統。
當然了,在這些明朝還算能夠真正控制的地區之外,尤其是奴兒干都司那些向「歸順」明朝的土著部落,究竟是否真的被納入到明朝的權利機構中,這都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畢竟明朝乃至後來的沿用明朝艦隊巡游的清朝,對于黑龍江下游部落的冊封和賞賜,本身都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統治邏輯之上。但是作為接受冊封和賞賜的部落,以他們的社會發展水平,是否真的理解這些行為的政治意義就很值得懷疑。
▲俄國人繪制的黑龍江下游土著民
一個比較重要的佐證,就是明清兩代對黑龍江下游以及庫頁島地區部落賞賜的官服,時常被當地部落作為與其他部落以物換物的商品,其中甚至有不少通過庫頁島南部的阿伊努人流通到了北海道島。
對于這些遠超阿伊努人制造水準的服裝,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就將其命名為「蝦夷錦」。當時在北海道的松前藩就通過「山丹貿易」,特意從阿伊努人手中收購這些來自清朝的「蝦夷錦」,然后作為貢賦上交德川幕府。
▲日本江戶時期的《夷酋列像》中,身著「蝦夷錦」的阿伊努酋長
當然,即使不談明奴兒干都司的土著部落忠誠與否,明朝對于當地的影響依然是不可置疑。實際上哪怕一直到明朝滅亡兩百年后,曾經的永寧寺也已僅剩兩塊石碑和殘破的佛塔。
但來自歐洲的探險家,依然在這一地區,發現當地的土著對明朝所立的兩塊石碑,如同神明般頂禮膜拜。這不管是明朝的統治在當地已經融入民族文化,亦或是船貨崇拜的一種長期延續,無法否認的是,明朝在這一地區都已經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明朝的奴兒干都司對黑龍江下游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那麼最后,奴兒干都司是怎樣消失的呢?這個問題,相信有的讀者老爺會認為是建州女真的崛起,導致明朝失去了奴兒干都司。但這個倒還真賴不著努爾哈赤,畢竟奴兒干都司早在宣德時期就開始逐漸走向廢止。
▲被《大明風華》帶火的「好圣孫」宣德明宣宗朱瞻基
宣德年間,明宣宗在明朝在邊疆戰略上進行了幾個重大的調整。表面上,明宣宗依然發動對蒙古的北伐,還派遣亦失哈再次率領艦隊巡游「海西東水陸城站」。其中宣德七年的最后一次巡游,還因為當地土著部落有人毀壞了永寧寺,而對該部落進行了軍事懲戒。之后重建永寧寺,以紀念宣德時期的對奴兒干都司的巡游。
但也正是在宣德年間,明宣宗卻下令「凡采捕造船運糧等事悉皆停止」,同時遣散艦隊人員,相關的官員「內外官員人等俱令回京」,士兵則「官軍人等各回衛所」。因此可以說,正是明宣宗自己,親手將明朝統治奴兒干都司根基的艦隊巡游制度徹底破壞。
▲明代內河戰船
如果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明宣宗的這一決策多少有些短視,但如果結合當地的環境來看,明宣宗的這一決策也是有著合理的動機。實際上雖然一支艦隊在遼闊的東北河道上巡游,聽起來是一件壯闊的宏偉史詩,但為這個史詩付出代價的,則是松花江上辛苦造船的工匠、參與巡游的士兵,以及明朝的國家財政。
▲明代東北的自然環境遠比現代惡劣
其中表現最直接的,便是因為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明朝管理的問題,導致巡游相關的人員逃役。比如在宣德七年,在為當年的艦隊巡游做準備時,就出現了「松花江造船軍士多未還」的情況,而參加巡游的士兵,也出現了「各官還朝而軍士未還者五百余人」。
要說明的是,受限于當時東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遼東地區的補給能力,當時巡游奴兒干都司的人數一直不多。即使是在宣德七年那場,因為要懲戒奴兒干都司當地毀壞永寧寺的部落,而派遣了規模巨大的艦隊,其參與人數和船只也只是「官軍二千,巨舡五十」。這種情況下,出現「軍士未還者五百余人」的情況,已經足以動搖巡游制度本身。
▲明代衛所士兵的逃役和逃亡現象也同樣對奴兒干都司巡游造成影響
而另一個非常根本性的問題,則是有點老生常談的明代遼東的情況。明代的遼東都司的運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山東通往遼東的登遼海道進行物資供應。在這種情況下,明代遼東自然不可能大手大腳的,在各個方向都維持巨大的軍事開銷。
而在宣德時期,當時遼東恰恰還面臨著一個嚴重的邊環,那就是因為韃靼-北元衰落,而迅速膨脹起來的朵顏三衛。由于明宣宗奉行休養生息的方略,對待朵顏三衛只是進行小規模的邊境反擊,因而不足以消除這些蒙古人對于遼東地區的威脅,這也就使得遼東地區必須要將更多的資源投入西邊。
▲在明朝絕大多數時間里,蒙古人一直都是明朝真正的心腹大患
考慮到經過永樂年間,韃靼-北元在明成祖北伐的打擊下,暫時已經看不到能再掀起波瀾的可能,繼續維持奴兒干都司來削弱韃靼-北元的軍事意義不大。更何況當地又沒有什麼能夠吸引明朝不得不維持聯系的重要物產,因而從當時來看,維持花費高昂的巡游奴兒干都司,的確是有些得不償失。
▲韃靼-北元再次成為明朝重大威脅,要等到正德年間的達延汗崛起
不過巡游奴兒干都司的活動結束,倒也并不代表明朝在黑龍江下游地區的統治終結,甚至在之后一段時間里,明朝依然對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依然有較大的影響力。而真正讓明朝的權威在東北地區消散,則是在宣德末期及正統年間衛拉特人的崛起。
對于衛拉特和也先,可能更多的人記住的是土木堡之變和于謙的北京保衛戰。但在衛拉特崛起的過程中,東北地區也是也先重點擴張的區域之一。甚至可以說相比于衛拉特與明朝的戰爭,也先對東北地區的擴張要更為血腥。
▲衛拉特人的崛起徹底改變了東亞的歷史走向
不僅明朝直接控制的遼東地區「遼東被殺虜尤甚」,女真人生活的地區更是「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亂」「今海西、建州等處一空」。明朝在女真地區培植起的政治實力,也因為 「朝廷所賜璽書盡為也先所取,其子孫以無授官璽書可征,不復承襲」而處于崩潰的狀態。
更為關鍵的是,衛拉特人帶來的破壞幾乎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對于明朝而言,由于親明朝的女真部落受到沉重打擊,而明朝本身也沒有對女真人進行及時的補救性安撫,以至于女真人對明朝的態度,從過去的憧憬轉變為「皆忿怨思亂」。
▲明代女真人
雖然至此明朝在女真地區依然保持著很大的影響,但明朝和建州、海西女真之間的軍事沖突已經開始愈演愈烈。最終迫使明朝不再嘗試控制女真人,而是轉而聯合朝鮮,對女真人開始軍事壓制,這就為後來「成化犁庭」埋下了伏筆。而遼東地區也因此,不得不承擔西線蒙古和北線女真的雙線邊防壓力。
▲劫掠邊境的女真人
這種破壞性的影響,不止改變了明朝的邊疆政策,衛拉特人的征服與屠殺,同樣也對女真人帶來巨大的影響。由于大量女真高層慘遭屠殺,導致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都出現了嚴重的文化斷層。自金代流傳下來的女真文,也正是此時開始在女真人中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隨著蒙古前往海西地區的移民,所帶來的蒙古文化和蒙古文字。
最終到了努爾哈赤時期,當時的女真人雖然在語言上和蒙古人并不相同,但是在髮型、服飾、文字方面都已經高度趨同。回顧兩族的歷史,這不得不說是歷史對所有人開的一個殘忍玩笑吧。